前沿发现—利用红外热像仪揭示原始小行星的高度多孔性
碳质(C型)小行星是早期太阳系的遗物,自大约46亿年前形成以来一直保存着原始物质,表面被毫米级的颗粒覆盖。它们可能是碳质球粒陨石的类似物,对于理解行星形成过程至关重要。但是,它们的物理性质仍然鲜为人知,因为碳质球粒陨石流星体往往无法进入地球大气层,且显示的反射光谱弱或无特征。由于表面材料的物理特性,大多数冲击弹射可能由于低重力而逃逸。因此,它们的表面物理状态需要深入研究。
最近,日本航天科学研究院利用Hayabusa25号飞船搭载热红外成像仪拍摄了C型小行星162173 Ryugu的一圈的自转热成像图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,通过热成像以研究行星表面物理状态。由热惯性能得出小行星在颗粒大小,孔隙率,巨石丰度和表面粗糙度方面的情况,无需物理接触即可进行远程感测,即使对于多孔或松散结合的表面也能进行观测。
通过分析获得的每张像素约18m或横跨约50像素,覆盖了其以6°的步幅旋转的高分辨率红外热图像,表明该小行星的巨石及其周围环境具有相似的温度,并获得了热能,大约300Jm-2s-0.5K-1(300 tiu)的惯性。与表面由重石块和致密巨石组成的预测相反,这种低热惯性表明巨石比典型的碳质球粒陨石更加多孔,并且其周围覆盖着直径大于10厘米的多孔碎片。
特写的热图像证实了这种多孔碎片的存在,并且平坦的昼夜温度曲线表明强烈的表面粗糙度效应。科学家在特写热像图中还观察到白天的冰砾较冷,热惯性超过600 tiu,相当于类似于典型碳质球粒陨石的致密巨石。
参考资料:
Tatsuaki Okada, Tetsuya Fukuhara, Satoshi Tanaka, et al. Highly porous nature of a primitive asteroid revealed by thermal imaging[J]. Nature. 579, 518-522, 2020.